法國在政界高層有不少中國共產黨的「摯友」,這些遊說人士不論自覺與否,都在為中國政府效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當屬2011年獲得習近平親自頒授「友誼勳章」的前總理拉法蘭。在法國政府決定與中國合作研究病毒學的過程中,拉法蘭扮演了關鍵性角色。| 報導者
父權文化是個政治問題,它不僅限制女性與多元性別群體,也讓看似優勢的男性陷入困境。包括性別保障名額在內的「暫行特別措施」並非數字遊戲,而是改變規則、促成實質平等的手段。在全球威權復辟與反性別動員升溫之際,捍衛具性別平等精神的民主政治,正是最關鍵的抵抗。| 報導者
策展人沈昭良在《廣場上的力量》影像展中,邀請劉振祥、謝三泰等不同世代的攝影工作者,選出他們在20多場社運現場拍攝的作品,「讓攝影成為銘記每個抗爭世代與衝撞靈魂的無悔意志與強韌基樁」。| 報導者
1950年代以來,「陣地控制」一直就是中共監控規則的一項要件。與傳統針對犯罪「熱點」加強警巡的做法相比,中共的這套做法更有組織、更積極,人力更為密集、更有彈性,大量運用於大學、商業場所與西藏喇嘛寺。| 報導者
9月23日,花蓮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溢流潰壩,光復鄉佛祖街淪為重災區。事發24小時內,《報導者》記者進入光復鄉採訪,為所有關心災區的人帶來第一手現場觀察,了解科學家口中難解的習題,除了思索如何確實防災、減災,也給準備出發的鏟子超人們提醒與建議。| 報導者
內政部近日通過《租賃條例》修法草案,盼以保障租期、限制續約租金漲幅等方向,健全租屋市場。這是台灣首次全面觸及房東與房客雙方權益的制度性改革,在立意良善的修法內容之外,有哪些配套也必須同步備齊?| 報導者
即使預知災難紀事,為何種種會議、計畫、通知到執行撤離,最終無法應對變化,來不及挽救家園?《報導者》從花蓮光復鄉災區現場觀察,加上各方資訊和地圖套疊還原,試圖理出頭緒。| 報導者
近3年,各地國中小都出現直到開學前夕還有上千名缺額的「代理教師荒」。不只偏鄉校區缺老師,連台北市區的學校也發生招45次才找到人的窘境。本集節目我們來聽聽教育第一線聲音,聊聊老師的工作內容、外界對教職期待及與家長溝通的時代變化。| 報導者
川普誓言為柯克復仇,於日前簽署行政命令,將反法西斯主義運動指為國內恐怖組織,引發憲法疑慮之時,美國社會也引爆右翼版的取消文化論戰,不只牽動知名脫口秀節目,甚至遠在韓國也出現爭議。| 報導者
首屆台灣國際攝影節(TIPF)以「民主的相機」為題,在人人都能拍照的時代,開啟民主與專制的對話。TIPF的兩個核心展覽是「在我們得獎之後」與「親愛的台灣」,呈現台灣創作者與公民組織回應民主的命題方式,猶如一場跨世代攝影對話。| www.twreporter.org
悲傷是無處可去的愛。從受苦到助人,這些遺族中的行動者,想和大家一起練習,再一次好好地吃飯、睡覺和生活。「悲傷可以慢慢去經驗也沒關係,不一定要符合生活本來要他成為的樣子。」| www.twreporter.org
第二波大罷免投票結果,7個連署時即較為艱困的選區全被否決。身兼總統與執政黨主席的賴清德召開記者會宣布,執政團隊會做出4項調整⋯⋯| www.twreporter.org
身體留下的傷痛、記憶深處的驚駭、開庭期間的身心折磨⋯⋯這4人在長達8年的324行政院驅離國賠案都堅持了下來,有人敗訴,有人勝訴,但「找不到打人的警察,我贏了也沒安慰的感覺」。| www.twreporter.org
台美20%暫時性對等關稅今日中午正式生效,部分農產品與4項傳產首當其衝;川普宣布在美設廠投資的半導體廠可望豁免,刺激台積電股價上揚創新高;對美出口占7成資通訊關稅稅率待232條款調查後公布;台美最後協商條件、美中談判結果是後續觀察重點。| www.twreporter.org
新聞議價、新聞基金、數位服務稅等方案各有支持者,甚至出現彼此攻訐、甚至抵制立法的現象,還有人擔憂推動此立法可能影響台美關係甚或貿易關稅談判。因此,現在正是我們正視並討論相關問題的關鍵時刻。| www.twreporter.org
台灣史無前例的大罷免,第一波投票今晚揭曉,開票過程各選區不同意票一路領先同意票,最後25案全遭否決,僅7位藍委達到同意罷免門檻,另7位藍委不同意票更高於2024年當選票數。| www.twreporter.org
強化社會安全網計畫第二期即將來到尾聲,我們訪談實務工作者,發現真正難題已不是個案漏接,而是另一種系統性失靈──資源更多、分工更細、網絡更大。| www.twreporter.org
執行7年多的離岸風電國產化政策確定鬆綁,台灣發展中的零組件業者正面臨連歐洲都備感威脅的中國紅色供應鏈低價競爭。當國際風機大廠都直言「不可能完全不使用中國製零組件建造風場」,台灣該如何因應、平衡成本與風險?| www.twreporter.org
康乃爾大學教授曼恩以希拉蕊柯林頓為例進行分析,發覺人們時常將自身的性別歧視與隱藏偏見,投射成女性政治人物的個人缺陷。當厭女結合了社會慣習,往往難以察覺或對抗。| www.twreporter.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