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我在「偽滿洲國」的四大城市走了一圈,無所謂譏諷也無所謂憑弔,只是物哀。這裡有過一個極為虛幻甚至虛偽的烏托邦夢想。我在為下一本小說踏查、拍攝的同時,意外留下一些歷史或當下的幽靈,或詩。| 報導者
NBA新球季開打,緯來取得獨家轉播;日韓則由非傳統串流平台,獨家或取得大部分轉播權。陳子軒認為,串流優先的趨勢僅是序曲,當消費者仍期待在單一平台就能看到大部分主流賽事,「整合」仍將會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報導者
《K與龐蒂的神秘降靈》兩位主創者分別出身馬來西亞和台灣,祖輩皆受外來政權殖民的歷史,此次透過影像與聲音,呈現唯有在劇場空間才能體驗的歷史降靈會:「當你發現自己既不屬於他方,也無法加入彼方,這樣的歷史你怎麼看待呢?」| 報導者
「建中共產黨」等近來在社群上引發「紅色滲透」輿論風暴,但記者的採訪揭開這些校園組織的神祕面紗。原來它們實際上是社群「角帳」?在各地校園中路線各異的學生政黨風潮,又如何展現學生對校園民主的嘗試?| 報導者
上週《報導者》獨家追蹤29年前遭林國政性侵的受害者,如何在成年之後尋找真相。從事司法強制治療十餘年的精神科醫師李俊宏,以醫學觀點指出:對某些性犯罪者而言,治療並非萬靈丹,社會防治還須配合穩固的刑事司法制度。| 報導者
14年前,畢業於台大醫學系的陳璿丞,因為申請住院醫師失利,毅然決然踏入醫美診所工作。如今,台灣約有近1成的醫師屬於沒有專科執照的直美醫師。這集節目,就由陳璿丞醫師和《報導者》記者黃浩珉一起聊聊,直美熱潮背後的崎嶇之路。| 報導者
「不敢請假」間接造成的悲劇,讓廣大勞工同聲嘆息:「我們的人生只剩下配合公司出勤嗎?」爭取勞權之路宛如馬拉松,但只要社會不忘記孫姓空服員之死,拿著白玫瑰的人就不是孤軍奮戰。| 報導者
同婚6年後,台灣同志家庭的親密關係與生育嘗試,仍充滿與制度協商、對「婚育一體」常規的挑戰,而當他們迫於制度必須向海外尋求第三方生殖的近用,又在醫療科技、法律中介等過程中,深陷權力與資源的競逐⋯⋯| 報導者
社群媒體蓬勃發展,我們愈來愈習慣在網路上發聲,但快速流動的資訊、情緒發言,使溝通變得愈來愈不易。這集,讓我們一起思考:面對網路的匿名性、碎片化及情緒化,能如何促進公平對話並應對惡意攻擊?| www.twreporter.org
《報導者》是由「財團法人報導者文化基金會」成立的非營利網路媒體,致力於公共領域的深度報導及調查報導,為讀者持續追蹤各項重要議題。我們秉持開放參與的精神,結合各種進步價值與公民力量,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www.twreporter.org
近5年,青少年對父母等長輩施暴(APV)案件,急速成長到年逾4,200件,其中受暴女性占76.8%;除了肢體暴力,精神暴力包括持續尖叫、威脅自殺。想斷開無限循環的衝突劇本,從孩子、父母到專業工作者都需要被幫助⋯⋯| www.twreporter.org
在歷經738天的戰火之後,川普主導以哈停火談判,第一階段雙方全面停火換俘,哈瑪斯釋放最後20名仍生還的以色列人質,以色列也釋放1,966名巴勒斯坦人。但對於加薩去軍事化與巴勒斯坦重建則仍留有相當模糊空間與政治問題⋯⋯| www.twreporter.org
悲傷是無處可去的愛。從受苦到助人,這些遺族中的行動者,想和大家一起練習,再一次好好地吃飯、睡覺和生活。「悲傷可以慢慢去經驗也沒關係,不一定要符合生活本來要他成為的樣子。」| www.twreporter.org
第二波大罷免投票結果,7個連署時即較為艱困的選區全被否決。身兼總統與執政黨主席的賴清德召開記者會宣布,執政團隊會做出4項調整⋯⋯| www.twreporter.org
身體留下的傷痛、記憶深處的驚駭、開庭期間的身心折磨⋯⋯這4人在長達8年的324行政院驅離國賠案都堅持了下來,有人敗訴,有人勝訴,但「找不到打人的警察,我贏了也沒安慰的感覺」。| www.twreporter.org
台美20%暫時性對等關稅今日中午正式生效,部分農產品與4項傳產首當其衝;川普宣布在美設廠投資的半導體廠可望豁免,刺激台積電股價上揚創新高;對美出口占7成資通訊關稅稅率待232條款調查後公布;台美最後協商條件、美中談判結果是後續觀察重點。| www.twreporter.org
新聞議價、新聞基金、數位服務稅等方案各有支持者,甚至出現彼此攻訐、甚至抵制立法的現象,還有人擔憂推動此立法可能影響台美關係甚或貿易關稅談判。因此,現在正是我們正視並討論相關問題的關鍵時刻。| www.twreporter.org
台灣史無前例的大罷免,第一波投票今晚揭曉⋯⋯| www.twreporter.org
執行7年多的離岸風電國產化政策確定鬆綁,台灣發展中的零組件業者正面臨連歐洲都備感威脅的中國紅色供應鏈低價競爭。當國際風機大廠都直言「不可能完全不使用中國製零組件建造風場」,台灣該如何因應、平衡成本與風險?| www.twreporter.org
康乃爾大學教授曼恩以希拉蕊柯林頓為例進行分析,發覺人們時常將自身的性別歧視與隱藏偏見,投射成女性政治人物的個人缺陷。當厭女結合了社會慣習,往往難以察覺或對抗。| www.twreporter.org